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未来压力和日常生活的琐碎所困扰,不由得怀念起美好的旧时光。怀旧不仅仅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也能够增强个体联结感、提升自尊、感受温暖、理解生命意义等,同时也是应对生活挑战的有效调节因素。学院于12月6日组织召开2024年第八场“西部教育论坛”学术讲座,讲座邀请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佟琳老师为学院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时间旅行:怀旧的积极心理意义”的学术讲座,学院副院长朱海东教授担任主持人,心理学系全体教师、应用心理本硕学生聆听讲座。
姜佟琳老师首先介绍了怀旧的概念,怀旧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以及怀旧的调节模型。怀旧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能够带来很强的联结感,从而提高个人自尊,感受到生命意义。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生理或心理的不适,会自发的进行怀旧从而缓解内心的负性情绪,这便是怀旧的调节模型。
姜佟琳老师分别从家庭功能与仪式行为两个方面讲述其与怀旧的关系。一是怀旧具有代际传递性,父母倾向于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子女“对齐”,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亲子关系进行传递。二是怀旧引起仪式行为能够增强生命意义感。例如“过年贴春联”“初五吃饺子”。怀旧引起过去的回忆,会让人更愿意做出仪式活动,仪式使此刻区别于其他时刻,使今天区别于昨日,从而感受到价值,增强生命意义感。
而后姜老师分享了怀旧与营销领域的研究,从怀旧的角度解锁更多有益消费的可能性。怀旧的本质其实是过去的象征,是过去感受到的温暖和爱。如儿时吃的某个品牌的雪糕,曾去过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在这些经历里建立了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结,是一种可收藏的体验。于是很多人愿意为了回忆消费,从这些消费中建构出自己的价值、人生体验。
最后,姜老师与现场听讲的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同学们踊跃提问,如怀旧是否会带来消极影响,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怀旧的体现会有哪些差异,毕业设计中遇到关于“敬畏”方面的困惑等,姜老师一一做了解答,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讲座后,朱副院长对姜老师表达了感谢,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像姜老师一样,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作为科研的切入点,逐步深耕,找到自己的方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此次讲座不仅让学院教师和研究生们对怀旧的意义价值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同时也学习到了姜老师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思路,受益匪浅。